重庆服装网 汕头市柏盈服饰实业有限公司
网站首页|时尚服装|服装企业|品牌加盟|时装模特|商业信息|面料辅料|服装学院|服装商场|网货招商|服装人才|网上商城|服装图库|服装书城
服装搜索|服装新闻|服装品牌|国际服饰|业界名人|服装设计|营销管理|加盟运作|服装技术|网络服务|专家专栏|服装展会|机械软件|服装批发
深圳市尼可时装有限公司 尼普顿服装有限公司 万象锦程服饰(深圳)有限公司 珠海新品服装有限公司
商业信息:

对话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

重庆服装网   www.cqfuzhuang.com
  2009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仍在世界的上空徘徊,中国成为率先走出危机的希望。此时此刻,在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梳理脉络、着眼未来、给出方向。角度改变观念,高度决定视野。作为中国服装业巨变的亲历者,作为从业时间长、阅历广、思考深的参与者,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的角度和高度,无疑能为业界带来启迪,并引发全新的思考。 

对话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

  大国崛起,从文化开始

  “21世纪世界时尚的主题是中国,中国的崛起、东方文化的复兴,将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将深远地影响未来。现在整个西方都在紧张地观察和研究今日中国会怎么样,怎么做。”

  记者:2008年,“人文奥运”掀起了中国文化的全球热潮。2009年,这股热潮又会如何变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意味着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意味着一种逻辑的重构,一个新秩序的开始,也是一个新模式、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当这些逻辑被稳定下来的时候,在国际上将形成具有中国特征和特质的新的东方主义世界新代表。

  记者:所谓的新东方主义是什么?是“中国文化”吗?

  “中国文化”是这种新东方主义的内核与精髓,是新逻辑体系的骨架与血肉,是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经过改良与突破的展现。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缺乏主体价值观,就会造成国家和民族前行方向的迷失。当今各国都把文明潜力和文化创造力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真正大国的崛起,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只有具备深厚文明潜力的国家才有作为大国崛起的资格和条件。

  记者:您能阐释一下东方时尚未来的定位吗?

  21世纪世界时尚的主题是中国,中国的崛起、东方文化的复兴,将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将深远地影响未来。现在整个西方都在紧张地观察和研究今日中国会怎么样,怎么做。中国文化的崛起将会根本改变世界的格局,改变数百年来西方主宰世界的格局,中国文明的任何一举一动影响到的将不仅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进程。 

  记者: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冷战后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来自文明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从时尚的角度您怎么理解这种文明的差异?中国要如何应对?

  概括的说,西方时尚界背后所支撑的是两大类文化观,即,由欧洲代表的从文艺复兴时代一脉相承的价值文化和由美国所代表的后工业时代的价格文化。

  欧洲的服装名牌,一直在维护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直在强调某种东西的价值,追求经典。而美国的服装名牌,骨子里强调利益、生存、速度,强调东西的价格,追求快速的满足欲望,是后工业时代的商业文化,以盈利为目的,一直在引领世界。

  现在的中国应统筹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首先要确认自己在现行国际时尚体系中的位置,中国至少拥有五种国际身份:有自身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地缘上的亚洲国家、非西方后发经济体、大国群体的组成成员、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

对话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

  因此,中国在全球文明群体中的战略选择要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以这五种身份定位为基础,兼顾伦理主义的国际正义需求与历史主义的权力现实,在参与大国文明竞争的同时,又要致力于协调西方与非西方“两个世界”间的文明意识形态差异与现实利益冲突。

  记者:那么您认为当今我们是否应该去培育一批服装设计大师呢?

  应该,义不容辞。首先,我们应该建立服装设计完整的新体系,每个学院教学应有自己的定位,根据不同情况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其次,我们可以去发掘一百位有潜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对他们施以文化、艺术、经济、哲学、国学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与熏陶,并辅之以西方设计技法与经验的训练。假以时日,这批中国服装设计界的未来精英们将作为未来发展的先锋阵营,带领中国服装产业在世界时尚圈内掀起一场东方时尚风暴,创造又一次令世界侧目的辉煌。 

  坚持创新,与世界共舞 

  “未来,我们面临的不是产品对产品、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前所未见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未来,我们要强大,掌握定价权才是根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记者:您认为中国服装企业目前所创的“品牌”实质如何?

  目前世界服装业有四个格局和层次,第一层是谁的创意好,如法、英、美等国的服装商,做自有品牌的服装(称为OBM);第二层是谁的设计好,如韩国、中国尤其是港台的一些出口商,为客户提供款式设计、但没有自有品牌(ODM);第三层是谁抄得好,用本地面料、客供品牌和款式,加工服装(OEM);第四层是谁做得好,这部分是没有自行采购或生产面料的能力,用来料、来样加工服装,仅赚取加工费的生产商(加工装配商)。

  目前,中国大部分服装生产商分布在第二层到第四层的格局中。

  记者:“商标––产品––文化––特质––归依”,是否品牌的层级提升之路?在品牌培育中,大家广泛关注到“创意”这个关键词,它是否必由之路,究竟占据怎样的重要地位?

  我们说,一等人卖文化,二等人卖创意,三等人卖品牌,四等人卖设计,五等人卖制作。中国的服装企业要提升自己的层级,需要往文化与创意上下更大的功夫。

  记者:对于时尚界的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您能简述一下吗?

  西方文化挟雄厚政治、资本实力形成的“国际标准、游戏规则”在全球呼风唤雨已近百年,所谓国际标准、游戏规则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因素:文化符号、明星设计师、大旗舰店、高品质产品、大量媒体鼓动。可以说,20世纪以来,百年世界服装发展史即是西方时尚寡头垄断史。

  记者:前段时间范思哲申请破产保护的事件似乎让我们看到:由西方掌控的这个所谓的标准和规则由于金融泡沫的破灭已开始出现裂缝。您如何看待这个事件,以及它背后的寓意?

  表面看,是品牌持有者IT集团负债3亿美元而申请破产保护。深层次看,世界奢侈品品牌是依附在西方主导世界强大金融体系下的产物。金融泡沫的破灭,延伸出品牌对实质生产和价值存在的泡沫破灭。这说明游戏规则将改变。

  我们不否认品牌的价值,但价值要有限度,经过这场金融危机,品牌价值将得到修正,品牌游戏和价值要回到合理范围。现在,我们应参与世界品牌的制造和培育。一个追求合理价值和文化的中国品牌群也许会诞生,这是中国服饰的复兴,也是成为世界时尚游戏的主导者之一的基础。

  记者:在与欧洲一些时尚界人士的沟通交流中,他们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欧洲是先有品牌再有生产,而中国是先有了庞大的工业生产、再来做品牌。他们认为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之处,也就形成了二者在品牌运作上的巨大差距。关于这点,您怎么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近代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格局的三轮变迁。

  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世界纺织服装生产的中心在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巴黎、伦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时装中心,在随后的几十、上百年间,大的时尚寡头初具规模;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第一轮迁移,美国、意大利等新兴资本帝国形成了新的时尚中心,又出现了一批时尚寡头;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第二轮迁移,服装制造业开始向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转移;第三轮迁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服装制造业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内地、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转移。

  这些时尚寡头们在这样的迁移中逐渐掌握了一个规律和原则,并形成了可以复制的模式,即把产业链一分为二,把价值最低端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部分转移向经济欠发达国家,而把附加价值高的如品牌创意、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规则、商品运输、产品零售等掌握在他们手中,把产品定价权留在他们手中。

  未来,我们面临的不是产品对产品、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前所未见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未来,我们要强大,掌握定价权才是根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哪怕国外暂时不行,国内也一定要行。 

  取长补短,抓住新机遇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现在的整个工业流程。目前,我们的优势在面料、产能,而我们的弱势在资本和通路,我们要找出资本和资源强势结合的新路径,制造新的供求。”

  记者:您能否为我们评价一下世界纺织服装业的现状?

  与其他产业实体一样,同样面临供求泡沫的破裂。产生本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供求泡沫由三方面组成:需求泡沫、库存泡沫和产能泡沫。是需求泡沫的破裂引发了库存泡沫与产能泡沫的相继破裂。

  记者:2008年,中国的服装出口企业遭遇严峻考验,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惨遭淘汰,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质疑。您认为服装出口企业怎样才能渡过这个危机呢?

  我认为,他们应该采用保守的办法。首先,尽量不要再采用原来的信用系统,使自己陷入订单与回款的泥潭;其次,留意大客户的情况,当订单少的时候,也不要去采用压价等行为,而是用内部的管理挖潜来渡过这个寒冬。在强大的压力下,要处理好自己的财务问题,防止买家出问题,防止被别人骗。还有就是:珍惜每一分现金。

  记者:您认为,中国服装企业未来1~2年将如何发展演变?

  中国的服装工业在产能泡沫破裂中的调整是结构性的调整,在沿海服装业发达地区,低端的产能不会再出现,落后的产能首先被淘汰;泡沫后期诞生的工厂,沿海一带在2000年以后投资的部分规模大、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的产能将会倒闭或向内陆、中西部迁移。

  记者:那什么时候才能到“底”和出现转机?

  这轮经济危机过后,需求的极度弱化会导致供给的极大减少,而当供给减少到极少时,需求又开始增多,最终新的需求(形式、模式、技术)和供给(形式、模式、技术)状态会出现。

  服装业的空间布局会改变,就像当年的香港,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可能不生产服装了。服装设备出现改革,新的面料出现,新的模式的创新,而有很多原来的需求不再出现。产能有一多半以新的面目出现。新的供求关系的出现,是对上一次泡沫的修正。中国在今年第四季度就会开始走出困境。

  记者:为什么您认为今年第四季度就开始好转?

  主要是一些企业被淘汰后,国内品牌产品销售会有好转;而一些竞争力低下的工厂倒闭后,国外贸易的环境好了,实力企业开始拿到新订单。

  记者:您认为在这种现状下,走出困境之后的中国服装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什么?

  发现供应逻辑的优化与创新,以及致力于未来需求的发现。

  供应逻辑方面,首先,要保护、整合、强制和提升需给的供求。其次,要借“国际游戏”去创造中国服装产业的中国规则,取代上一时代西方用资本堆强国际品牌的“国际游戏”。最后,创新供给,引导需求,通过文化、面料、通路、交易等的创新,进行产业链重组,抓关键点,形成创新供给系列,实现分享服装产业完整上下周期的全部利润。未来,服装产业的形态会改变,国际贸易方式也会改变。

  未来需求方面,对现实的评估和结构调整的实现将迎来一个以中国供给为核心的全价值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现在的整个工业流程。目前,我们的优势在面料、产能,而我们的弱势在资本和通路,我们要找出资本和资源强势结合的新路径,制造新的供求。

  现在,所有的产业预期都在中国,我们要发现这些预期的需求,我们有能力去做,我们现在的消费将影响世界。

  记者:为什么说现在中国的消费将影响世界?

  产能与库存在中国。美国人口只有3亿,欧洲人口不到8亿(西欧只有不到2亿),而中国人口13亿,印度人口11亿,俄罗斯人口1.5亿。以前所谓的国际标准、游戏规则是5亿人的标准和规则,而中国有13亿人,绝对应建立自己的标准。我们不但要在原料和渠道上创新,还要在供给上创新,改变生活形态。 

  取胜之钥:资本与科技

  “也许,大型世界奢侈品商业大厦开始出现有中国标志的品牌或中国人持股的国际品牌;未来应用于服装的技术,应围绕人性和人文关怀,去探索生命和人体,在运动和休息、在时间和空间中实现与人的协调。”

  记者:资金匮乏是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目前,除了在股市上融资或引进战略型的产业资本,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杉杉和伊藤忠的联姻,是中国服装企业引进国际资本的一个案例,您认为国际资本开始青睐中国服装品牌意味着什么?中国服装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将面临什么样的境遇?

  杉杉和伊藤忠的联姻,使伊藤忠借助股权的收购使其100多个品牌顺利找到进入中国的方向和办法。我大胆猜想一下,也许今冬明春在香港上市的福建兵团股价会比发行价还低,然后被跨国集团提取股权,让其品牌进入中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国家要转型,要成为一个消费大国,我们是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

  记者:若真的出现您所预见的事情,中国市场会如何演变?如果往外看,会有什么惊奇的事情出现呢?

  当国际炒家(国际势力)在中国登陆后,中国的资本和势力将受到启迪,再在中国土地上复制、模仿,然后变成趋势、成为模式。也许,LVHM会出现中国股东,也许,外国奢侈品牌持股的基金或资本会转卖给中国资本。大型世界奢侈品商业大厦开始出现有中国标志的品牌或中国人持股的国际品牌。 

  记者:资本是硬实力,科技也是。您觉得科技对于服装意味着什么?服装业中的科技表现在哪些方面?

  未来应用于服装的技术,应围绕人性和人文关怀,去探索生命和人体,在运动和休息、在时间和空间中实现与人的协调。在和谐的前提下,展开无限度的探索和追求。

  我认为,未来新智能的环保新工具和用具的诞生、使用将改变人们对服装的认知和观点。通过高科技提炼和改造的自然纤维是未来消费的关键,但一定是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现。而以石油化工原料所产生和演变的服装面料则受到影响。

  记者:科技,对于未来的服装业有何重要意义?

  未来服装设计与生产必定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技术、艺术、文化、科技、医学,目前是技术、艺术、文化在起主要作用;而五年以内,科技要素将极大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与生产;十年以内,医学要素将极大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与生产;30年以内,医学、科技、文化要素将主导服装潮流发展,而艺术、技术要素的作用将逐渐减少。 

  百家争鸣,市场深变革

  “在市场博弈、时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商场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原有的专业批发市场或将成为服装集散的物流中心,或者向生活化大卖场模式转型,或者转型为本城市的小商品市场。”

  记者:政府正在积极出台政策拉动内需,在2009年,您认为中国服装市场总的销售情况会是怎样的?高端市场会如何变化?是像欧洲、美国一样萎缩呢,还是能继续支撑奢侈品消费并成为主力消费国?中端市场,是否会因为高端消费的下移而获利?低端批发市场也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壮大消费群吗?

  本土的服装企业将面临三个阶段的市场博弈:第一阶段是同门兄弟博弈也即是同区域博弈;第二阶段是同资源博弈也即是跨区域博弈;第三阶段则是割据势力博弈,即是划领域博弈。

  同区域博弈是指一群同质的品牌,在行为上相互借鉴、精神上相互依赖、道法上相互博弈,然后,逐渐成为几个大的博弈势力。博弈完成的胜出公司以上市为标志。

  而在同资源博弈阶段,女装领域,迪尚、欧时力、波司登、鄂尔多斯、宝姿、哥弟等公司跨区域博弈;男装领域,雅戈尔、海澜、报喜鸟、七匹狼跨区域博弈;运动领域,李宁、安踏、特步、Keep等品牌展开博弈;休闲服装领域,美特斯·邦威、以纯、森马、歌莉亚等展开博弈……其结果将是前三名生存。胜者可建立跨国公司的雏形,公司产品线覆盖至全领域,同一集团拥有多个品牌、多系列产品,行业的资本、核心资源、专业人才都高度聚集在这些公司内。

  到了割据势力博弈阶段,未来的中国服装业可作这样一个假定:将形成上、中、下游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将有100个主流品牌生存。比如在上游层面,有欧洲品牌40个、美洲品牌30个、亚洲品牌30个。

  记者:奥特莱斯、尾货市场、名品折扣店、多品牌店,服装销售渠道还会有哪些新的形式出现?它们的前景如何?

  在市场博弈、时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商场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原有的专业批发市场或将成为服装集散的物流中心,或者向生活化大卖场模式转型,或者转型为本城市的小商品市场。

  商圈与街店一定是战斗激烈的阵地。在省会城市,品牌的竞争将发生在5个点(商场)和三条线(街道)上;在地级市,品牌的竞争将发生在2个点(商场)和一条线(街道)上。 

  眺望未来,谋定而后动

  “当代中国服装精英们应担当起这样一种文化责任,成为中国文明、中国服装业的担纲者。我们的精英们首先必然具有文化自信,对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打造对中国文明的充分文化自觉,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高度自信。”

  记者:中国品牌的海外销售一直是大家热衷的话题,波司登登陆英国,汤尼威尔、歌莉娅、以纯等登陆东南亚市场,设计师品牌例外等欲借国际时装周等出海。您觉得中国品牌的出海之路有几种可能?

  今后几年内,本土资本与产业的结合应该跨出国门,中国多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将有机会和实力向世界前10位的服装集团进行兼并、收购。我们应该用资本去整合出口型企业的产业方略。

  我国的大型出口型企业在经过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之后,以下战略路线或可被执行:环渤海地区,大型出口企业应以发达的环渤海大经济圈为依托,向北挺进俄罗斯,并利用与俄罗斯、东欧接近的气候条件,与西欧不相上下的对潮流趋势的判断以及比西欧便宜一半的价格优势,抢滩东欧、北欧市场;长三角地区,与欧美潮流最为贴近的长三角地区大型出口企业,利用美洲现有的危机和未来几年内疲软的经济形势,持雄厚的资本登陆纽约,收购其现有服装品牌、营销网络、管理团队和设计资源,利用其现有资源占领其市场;珠三角地区,ODM企业应与香港地区的服装制造业充分协作,组合更大的资源做一些好的品牌,利用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利用人民币在这些地区的话语权,进军东南亚市场,并在未来逐步抢滩印度、澳大利亚。 

  记者:以前您曾提到,任何一种伟大事业,任何一种文化复兴,必定有其担纲者。我们需要怎样的担纲者?

  中国文明复兴、中国服饰文化在世界崛起,这将是一个世界文明和世界时尚最灿烂的时代。当代中国服装精英们应担当起这样一种文化责任,成为中国文明、中国服装业的担纲者。我们的精英们首先必然具有文化自信,对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打造对中国文明的充分文化自觉,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高度自信。我们要有尊严地前行,我们表现的谦卑是用尊贵心培养出来的。

[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更新时间:[2009-3-30 10:57:00] [] [] []
在线咨询
请认真填写意向留言,以便索取更多的加盟资料。
姓  名: *
电  话: *
邮  箱: *
地  址:
主  题: *
留  言: *
请仔细核对您的联系方法(带*号为必填),以便我们可以准确无误地与您联系,谢谢!
验证码:
 
相关信息
重庆服装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③ 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
④ 不良/侵权内容举报电话:023-29064080
loading...
设计名家
  • 武汉津俪服饰有限公司
服装发布会
设计鉴赏